文/徐延年
太极内气与生命节律研习者
近期收到不少读者来信,问题多集中在“气感”与“松”上。
这两个概念,看似简单,实则深奥。
今日,我选取十个最具代表性的问题,集中作答,
希望能为您拨开迷雾,照亮前路。
问题1:练了这么久,还是感觉不到“气”,正常吗?
答:非常正常。
传统路径认为“十年磨一剑”,但我在《为什么“24式+真气” 能1+1>2,甚至远大于2?》中指出:
在当今社会中,大多数人没法熬这么久。
所以,感觉不到“气”,不是您练得不对,而是方法需要调整。
建议结合“真气运行法”启动“气感”,它能在3-6个月内,让多数人真实“感”到内气。
问题2:“气感”到底是什么?是热?是胀?还是麻?
答:“气感”是内气运行的“第一信号”,
表现因人而异:
有人感觉微热、微胀、发麻;
并随着练功日久,或意念引导,它会移动;
若练习真气运行法,这股“气团”会沿任脉下行,沿督脉上行。
不同练习者在不同阶段,会有不同感觉,
同一练习者在不同时间点,感觉会不一样,
同一练习者在练站桩、真气运行法或太极拳时,感觉也不相同。
关键不是“感觉像什么”,而是“感觉到了”。
当您某一天打拳时,忽然感到“气”在体内流动,那一刻,您就“懂劲”了。
问题3: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“松”了?
答:真正的“松”,不是简单地“松肩”、“松腰”、松胯等局部指令,
而是全身心的放松与意识的超脱。
当您打拳时,不再需大脑想动作,动作能“无意识”运行,
意识能完全“内守”,去感知体内的气机流动,
那种“无我”的“空”,才是真的“松”。
问题4:为什么我越想“松”,身体反而越紧张?
答:这是“刻意”与“自然”的矛盾。
“松”不是靠“想”出来的,
而是高度熟练后的自然结果。
当您还需用大脑指挥动作或引领动作时,身体必然紧张。
解决之道:先求“着熟”,让动作自动化,意识才能解放,才能真正“松”下来。
问题5:“24式+真气”是唯一路径吗?我练的是陈式/杨式,怎么办?
答:不是“唯一”,但是一条高效路径。
无论您练的是24式、陈式还是杨式,或其它任何太极拳套路,
均可通往“懂劲”。
“娴熟的套路 + 真气运行法”
都是实现“懂劲”的有效组合。
关键是:
您的套路是否已“着熟”?
您是否通过“真气运行法”启动了“气感”?
若答案为“是”,您就在正确的路上。
问题6:逆腹式呼吸很难,必须掌握吗?
答:其实,任何呼吸方式都可练出“内气”,
只是效率不同,养生效果不同,
逆腹式呼吸被认为是最适配气功、太极拳和养生的呼吸方式,
它与气功、太极拳的运动原理(重 “以意导气、以气催形”)及养生需求(强内脏、调气血、稳心神)高度契合,
逆腹式呼吸是“内气”的“点火器”,
也是今后太极拳“以意导气、气贯全身”的最佳“助推器”。
它能精准控制 “腹压”,契合 “以腰为轴” 的发力核心,
成为“意念-内气-动作”的良好纽带。
但它不是“天生就会”的,需要训练。
建议:
从“自然呼吸”开始,
再逐步过渡到“逆腹式呼吸”,
将其训练成“习惯的呼吸方式”,
最终它会成为你的“自然的呼吸方式”。
问题7:练真气运行法时,意念太重,怎么办?
答:这是初学者常见的问题——
核心原因是对 “以意导气” 的理解偏差,误将 “意念” 等同于 “用力专注”,
导致精神紧张、气机不畅。
核心解法:把 “用力意念” 转化为 “轻轻关注”,只锚定 “呼吸”。
让意念 “附着” 在呼吸上,而非单独 “想气”。
记住“似守非守,勿忘勿助”八字真言。
用 “模糊意念” 代替 “精准控制”,允许 “气感不清晰”,
意念要轻,如“温水泡棉花”,柔和持久,
把 “练意念” 变成 “养意念”。
记住一句话:
“少想一点,多松一点;少求一点,多随一点”。
尽量保持 “不刻意引导,只自然跟随” 的心态。
问题8:小周天通了,但气感又消失了,正常吗?
答:正常。
“通督”只是入门,后续需长期修炼,巩固“小周天”。
气感的强弱,与练习频率、身心状态相关。
关键不是“气感是否强烈”,
而是“内气通道是否畅通”。
坚持练习,气感自会稳定。
问题9:站桩能代替真气运行法吗?
答:如果你只是为了养生,采取哪种方式都行,各有所长。
但如果你要追求“气”,它们效率就不一样。
站桩是传统养生、武术中的基础训练方法,
核心在于通过特定姿势调整、培养入静,侧重 “形” 的规范与 “意” 的凝聚;
而真气运行法是围绕 “气” 的感知、引导与运行构建的练习,
核心在于遵循特定经络或路径调控 “气” 的状态,侧重 “气” 的流转与运化。
二者练习目标、核心原理和操作体系不同,
站桩无法替代真气运行法对 “气” 的专门训练。
对现代人而言,仅靠站桩启动“气感”效率较低。
“真气运行法”则是一套“直奔气感”的精密工程,
目标明确,路径清晰,更适合追求效率的现代人。
二者可结合,站着练真气运行法,就是绝妙的融合。
就是一种高效率的”练气站桩”。
因为真气运行法的练功姿势可以是行、站、坐、卧。
问题10:如何将“气感”融入24式太极拳?
答:只要“真气运行法”练到了内气循走任督脉(小周天),
只要太极拳熟练到“无意识”运动,
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时,“点火”就会自然发生。
不需刻意去融合。
不仅“24式”如此,其它任何太极拳也如此。
关键是您行拳动作的熟练度程度,
-何时达到“无我”的“松”?
-何时能让行拳“自动化”?
这也是我为何提倡选择比较简单的拳套路的原因之一。
结语:问题,是进步的起点
每一个问题,
都源于对“内气”的真诚追寻。
愿这些回答,
能为您点亮一盏灯,
照亮通往“懂劲”的路。
—— 徐缓以行,延年有道
徐延年·内气笔记|答疑录·第一期
太极内气网|一个让气息自然生长的地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