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徐延年
太极内气与生命节律研习者
在许多习练太极拳的地方,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:
一群人整齐地打着24式简化太极拳,动作舒缓,神情专注。
他们中许多人已坚持多年,风雨无阻。
然而,当他们分享收获时,却常听到:“活动了筋骨”“身体舒展了些”……
而对于“内气”“懂劲”等更深层的体验,往往一片茫然。
于是,“24式就是太极操”的说法广为流传。
有人认为,它动作简单,缺乏“功夫”,只是健身体操。
这种看法,
看似有理,
却忽略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相:
“操”与“拳”的区别,不在于动作的长短,
而在于“意”是否启动了“气”。
一、“操”之名,源于练习方式,而非套路本身
我们先来直面那些批评:
“动作简化,重‘形’轻‘意’”
批评者认为,24式省略了传统套路的复杂招式,导致“意、气、劲”脱节。
但问题真的出在“简”上吗?
我们看到,许多练习陈式、杨氏等传统套路的人,动作复杂,讲究拳理,却同样停留在“形”的层面,并未因动有了拳理而“得气”。
真正的问题,是练习者是否将“意”沉入体内,而非套路本身。
“缺少技击,无‘拳’的灵魂”
技击是太极拳的一部分,但对绝大多数以养生为目的的现代人而言,
他们更关心的是“如何睡得香”“如何精力足”“如何延缓衰老”。
将“技击”作为评判“拳”与“操”的唯一标准,
未免过于狭隘。
“集体练习,整齐划一”
这确实是“操”的典型特征。
但24式作为国家推广套路,其“标准化”本意是降低学习门槛,便于普及。
我们不能因“被集体化”而否定其作为“内气载体”的潜力。
“只是套路,没有系统”
这是最中肯的批评。
单独练习24式,没有站桩、没有呼吸训练、没有“气感”引导,
确实容易流于表面。
但请注意:
这些批评,
并非24式独有的问题,
而是整个“太极拳养生”领域的通病。
无论是24式、42式,还是陈式、杨式,
如果只练“形”,不修“意”,
都可能沦为“操”。
二、24式真正的价值:为“意”与“气”的结合提供理想起点
那么,24式的价值何在?
它不是“操”的专属,
而是为现代人打通“由着熟而渐悟懂劲”之路,量身打造的理想起点。
1. 它能让“着熟”更快达成
“着熟”不是“学会”,而是“练对”。
是动作已无需大脑刻意支配,
意识能超脱于动作,去感知体内的气机流动。
24式短小精炼,普通人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熟练自如,
比学习招式繁多的传统套路,
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。
这正是现代人最需要的——
用最少的时间,达成最关键的“着熟”门槛。
2. 它为“意”与“气”的结合创造了良好生态
24式动作柔和、均匀、连贯,
为“深、长、匀、缓”的呼吸和“以意导气”提供了理想匹配。
每一个开合、虚实,都能与一呼一吸深度绑定,
让“调息”成为潜意识的纽带,
从而拉动内气,催生气感。
它像一辆设计精良的“车”,
为内气的启动与运行,
提供了最平稳、最顺畅的“运行载体”。
三、破局之道:24式 + 真气运行法 = 从“操”到“功”的跃迁
24式本身不是终点,
但它是“载体”,是最理想的“破局工具”。
要真正走出“太极操”的困局,
我们需要为这辆“车”装上“动力引擎”——
这就是“李少波真气运行法”。
在《练出太极拳内功(内气)的四大要素》中,我们提出:
太极拳内气 = 娴熟的套路 + 正确呼吸 + 高度的松 + 气感
而24式,解决了前三个要素;
“真气运行法”,则能快速启动第四个要素——“气感”。
当“真气运行法”在“24式”的“载体”中成功“点火”,
您的太极拳就不再是“做动作”,
而是“运气息”。
气感会越练越强,越练越充盈,
从此,您就走出了“太极操”的迷局。
四、24式,是“操”还是“拳”?取决于你如何用它
24式简化太极拳,
不是对传统的背离,
而是对传统智慧的现代化表达。
它没有取代谁,
而是为更多人,
打开了一扇通往“懂劲”的门。
它像一把钥匙,
本身没有价值,
但能打开一扇门。
这扇门的背后,
是“真气运行法”的“动力引擎”,
是“逆腹式呼吸”的“点火开关”,
是“意气相随”的“内功世界”。
当你某一天打拳时,忽然感到:
丹田微温,气贯脊背,指尖发胀……
那一刻,
你会明白——
这看似简单的24个动作,
早已在你体内,
种下了一颗“气”的种子。
它不是“操”,
它是你通往内气之旅的
理想起点。
—— 徐缓以行,延年有道
徐延年·内气笔记|第五篇
太极内气网|一个让气息自然生长的地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