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“24式+真气” 能1+1>2,甚至远大于2?

文/徐延年
太极内气与生命节律研习者

清晨的公园里,一位习练者打完一遍24式,收势静立。
他问自己:
“我练了十年,动作已如行云流水,
可为何,还是感觉不到‘气’在体内流动?”

这不仅是他的困惑,
更是千千万万“太极操”习练者的共同迷局。

他们日复一日地练习,
却始终在“着熟”的门外徘徊,
更别提“懂劲”与“神明”。

问题出在哪里?
—— 方法错了。

传统路径默认:只要把套路练熟,内气自会“水到渠成”。
可现实是,对于绝大多数现代人,这条路已走不通。

元气本就不足,心神长期耗散,
仅靠“慢练”和“熬时间”,
如同等雨来浇田,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润土。

真正的高效路径,
不是“苦练”,
而是“巧练”。
是找到那把能“点火”的钥匙。

而“24式简化太极拳 + 真气运行法”,
正是这样一把钥匙。
它不是1+1=2的简单叠加,
而是一次“1+1>2,甚至远大于2”的协同跃迁。

一、“24式”不是“太极操”,而是内气运行的“最佳载体”
很多人把“24式”等同于“太极操”,
(实际上,任何一套拳架子,在未获得内气之前,都属于“太极操”)
认为它动作简单、缺乏“功夫”。
这,是对“24式”最大的误解。

“24式”的真正价值,
不在于它的“简”或“少”,
而在于它的“精”与“柔”。

正因它具备以下特点:

短小简练,易学易熟,能快速达成“着熟”;
动作柔和、均匀、连贯,无突起突落,能为内气运行提供“良好生态”;
符合传统拳理,阴阳开合、虚实转换,是内功修炼的绝佳“运行载体”。
更重要的是,
“24式”能让动作快速熟练,早日进入“无意识”运动状态。
当您不再需要大脑去“想”下一个动作时,
意识才能“内守”,
去感知体内的气机流动。

这,才是“松”的真正含义——
不是刻意的、局部的“松肩”“松腰”,
而是全身心自然的放松与意识的超脱。

而那些动作繁复、难度高、周期长的传统太极拳套路,
对现代人而言,
往往是“未得其利,先受其累”——
还没练出内气,已因耗时过长而放弃。

二、“真气运行法”不是“外道”,而是启动内气的“点火器”
如果说“24式”是“车”,
那么“真气运行法”就是“引擎”。

因为,练出太极拳内功(内气)需要满足四大要素:

太极拳内气 = 娴熟的套路 + 正确呼吸 + 高度的松 + 气感

前三个要素,“24式”可以解决;
而第四个要素——“气感”,
恰恰是绝大多数人最缺乏、最渴望的。

传统方法认为,气感只能靠“十年磨一剑”的苦练才能获得。
但在当今社会中,大多数人没法熬这么久。
所以得另想办法。

这个“办法”,
就是“李少波真气运行法”。

它不是“外道”,
而是一套科学、系统、高效的内气启动程序。

从“呼气注意心窝部”到“通督勿忘复勿助”,
五步功法层层递进,
目标明确:主动引导真气,短时间贯通任督二脉,形成“小周天”循环。

它解决了“24式”最大的短板——
如何在短时间内,让一个“气感”为零的人,真实地“感”到内气。

当您在打坐中第一次感受到丹田发热、气流感沿脊而上,
那一刻,
“内气”就从一个抽象概念,
变成了您身体的真实体验。

三、“载体+引擎”:1+1为何远大于2 ?
现在,我们把二者放在一起看:

24式简化太极拳 真气运行法
角色 内气的“运行载体” 内气的“动力引擎”
优势 动作连贯,形成节节贯通的“内气通道” 主动启动,快速唤醒“气感”
短板 仅靠慢练,难以唤醒内气 侧重静功,缺乏“动中求气”
结合后 有了“引擎”,动作得以“运气息” 有了“载体”,内气在运动中得以强化

这就是“1+1>2”的本质——
“真气运行法”在“24式”的“载体”中成功“点火”。

点火之后,
您的太极拳就不再是“做动作”,
而是“运气息”。
气感会越练越强,越练越充盈,
如同车辆启动后,行驶越久,动力越足。

而一旦“小周天”贯通,
“真气运行法”便不再局限于静坐。
行、站、坐、卧,皆可轻松运气养生,
让内气成为您生命节律的日常伴侣。

四、为什么没人看到这条路径?
这本应是一条光明大道,
可为何,至今仍少有人走?

因为,两股力量,彼此割裂。

传统太极拳圈:
瞧不起“24式”,认为它的属性就是“操”,谁要追求内功,必须另起炉灶学别的套路;
也排斥“真气运行法”,视其为“旁门外道”,不是正统流派;
他们坚守“十年磨一剑”的苦练哲学,“拐杖”只有传统站桩,
却忽略了现代人的身心状态已完全不同。

学院派太极拳体系:
重视形体规范、比赛评分和普及推广,
但不重视内气,不谈“懂劲”,
将太极拳归类为体操类的体育运动,忽视了其“健身气功”的属性,
使无数习练者困在“太极操”层面,
终其一生,摸不到攀登太极拳第二阶段(懂劲)的梯子。

真气运行法承传体系:
专注于静功,
不重视迁移到活跃的“动功载体”,
让许多练出气感的人,
不知如何将“气”融入日常运动。

于是,
“载体”与“引擎”
被生生割裂,
“24式”成了“无气之车”,
“真气运行法”成了“无车之引擎”。

五、我们需要一座“桥”
“24式+真气”不是两个孤立的功法,
而是一套可融合的、完整的、高效的内气培育系统。

它不依赖天赋,不依赖苦熬,
而是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把
真正能打开“内气开关”的钥匙。

而《太极内气网》,
将成为连接“24式”与“真气运行法”的
那座桥。

我们不教学,只连接;
不站队,只分享。
我们希望,
每一位困在“太极操”里的习练者,
都能在这里,
找到通往“懂劲”的高效路径。

当你某一天打拳时,忽然感到:
丹田微温,气贯脊背,指尖发胀……
那一刻,你就知道——
点火成功,车已发动。

从此,你的太极拳,
不再只是动作,
而是真正的内气之旅。

 

—— 徐缓以行,延年有道

徐延年·内气笔记|第四篇

太极内气网|一个让气息自然生长的地方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太极内气网 » 为什么“24式+真气” 能1+1>2,甚至远大于2?

相关文章

评论 (0)